Tuesday, June 24, 2008

英、中數字唸法之訣竅

原來英文數字滿好唸的,只是英文老師通常數學也不怎麼好,都不知道怎麼教導學生掌握唸英文數字的訣竅。底下是看到一篇《中西數字的奧妙》,對英文唸法的提示。原來英文的概念是三進位的結構。

三進位的唸法
從下圖表格可看出,是由右唸到左「個十百」一個單位,但是每個單位之間的「粗線」就有差異囉。第一個是千(thousand)、第二個是百萬(million)、第三個是十億(billion)、第四個是兆(trillion),再上去就是Zillion。



所以上面這一串數字的唸法是三個一組,從右數數「三個一組」,第一道的逗點是thousand......這樣子數到你要的位置,假設是十億(billion)。那就是 ......

9 hundred and 99 billion,
9 hundred and 99 million,
9 hundred and 99 thousand,
and 9 hundred and 99.

你或許會問,每三個一組的結構,為何最後一組之間還有個 and,而不是個逗號就算了。道理很簡單,文法結構,英文的寫作習慣是三個或以上的結構連續放在一起,最後緊鄰的二個一定要用and來連結。例如:

apples, bananas, grapes, and mangoes.


中文的唸法是四個一組
相對於英文三個一組的唸法,中文是四個一組,發源於印度印度婆羅米(Brahmi)所制定的「命數法」,以四個進位數為一組單位,並以小數點做為分隔,且區分正數及負數,加上十進位法。




傳統上,基礎數學課的老師都教導我們從右開始唸「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一直念下去,才有辦法從左邊開始唸起正確的數字。但只要搞懂單元結構順序,也就是「兆、億、萬」,就可以直接從左邊唸到右邊,每四位數為一組單位,非常有規律地重複唸 「千、百、十、個」,也就是:

9千9百9十9(個)兆
9千9百9十9(個)億
9千9百9十9(個)萬
9千9百9十9(個)

這樣是不是很快就掌握數字唸法的秘密?


後記:你可以比喻法記住中文的數字念法,就是想像有一位朋友的名字叫「趙逸萬」住在四樓,也就是「兆、億、萬」每格四位數段。但是對岸中國會唸成「19個兆」,不會唸成「19兆」。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Saturday, September 02, 2006

多國憂慮少子化衝擊 美國人口卻持續成長

新聞首頁>國際瞭望 中央社

記者(子化現)

  少子化現象海內外連線報導(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特稿)當不少國家開始憂慮人口成長趨緩,「少子化」逐漸帶來種種影響時,美國卻是一個例外,這個建國未滿三百年的國家,一直擁有持續成長的人口。

根據聯邦人 口調查與統計局的估計,今年十月,美國總人口將突破三億,如果回首一九六七年時它首次跨越兩億人口大關,恰好是四十年增加一億人。

美國銷量最大的報紙「今日美國」(USA Today)更是大膽預測,第三億名美國人的母親是年齡二十八到二十九歲間的非西裔白種人,她住在美國南部。上述這段話顯示美國社會的主流|白種人,依然是生育主力。

不過,人口調查與統計局也指出,自一九六七年以來,全美人口的結構也出現相當的變化,包括拉丁裔、亞裔人口都迅速增加,而非洲裔則是微幅上揚。

洛杉磯人口破千萬 有族裔大熔爐稱譽 位於美國西岸的洛杉磯市,雖然排名東岸紐約之後,位居全美第二大城,可是它結合附近數十個衛星城市組成的「大洛杉磯地區」,總人口超過一千萬,名列美國第一大縣,並且被譽為「族裔的大熔爐」,具體而微的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人口結構,因此謹以它為例來深入說明。

在洛杉磯,主流社會的白種人大多居住在西邊靠海的社區,譬如好萊塢、比佛利山莊、聖塔蒙尼卡海灘等;來自亞洲的移民多數集中於東邊的聖蓋博山谷地區;拉丁裔是散居於工廠、農牧場、以至商店集中區的附近容易覓得工作的環境;非洲裔則是選擇南方工業區和碼頭外圍一帶。

在好萊塢,這個一向引領社會流行時尚的地方,居民主要是年輕夫妻,受過良好教育,平均收入超過十萬美元年薪,可以充分享受生活樂趣,這就形成了近年被社會學家描述的「頂客族」。

頂客族講究生活品味 不願生兒育女 「頂客族」的特色是他們講究生活品味,喜歡泡夜店、學瑜珈、結伴出遊,過著無憂無慮和沒有負擔的生活,一旦感到孤獨時,寧可豢養小貓、小狗為伴,也不願生兒育女。

頂客族雖然與「少子化」關係密切,但是尚不足以影響白種人的生育率。一般標準美國家庭的成員,多是「生兒生女樣樣好,兩個最適當」。

在這以外的亞裔、拉丁裔、非洲裔的家庭則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維持一家親子四口、五口,但是不時也會出現一家七口、八口的驚人之舉。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先進國家都在為「少子化」逐漸帶來的種種教育、福利、經濟問題煩惱時,美國的出生率依然穩定地成長。

女兒成群猶缺壯丁 夫妻還要努力做人 這裡有一個例子,五年前從墨西哥跨越邊境進入美國的珍妮佛.安吉拉,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洛杉磯後不久,即嫁給在雞肉加工廠結識的拉丁裔同事,第一胎生了一名女兒,第二年迎接來一對雙胞胎,去年又再接再厲「做人」,結果產下罕有的三胞胎,對於家中女兒成群、卻沒有一名壯丁,夫妻倆都表示來年還要繼續努力。

洛杉磯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速度驚人,主要也就是拉丁裔移民提供了廉價的勞力資源,而拉丁婦女更是樂於在美國這個鼓勵生兒育女的社會過著兒女成群的美滿家庭生活,因為在她們原來生長的拉丁美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資料也透露,包括新移民在內的亞裔人口,其中間年齡為三十二點二歲。這些來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亞裔特色是任勞任怨,希望能在美國實現夢想,因此除了自己辛勤工作外,更是以培養傑出的下一代為努力的目標。

亞裔人口任勞任怨 努力培養傑出下一代 在總數達三千六百八十多萬的亞裔人口中,有三百零五萬人低於十八歲未成年,一百一十四萬人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其餘都是介於有生產力的青壯有為之年,當中更是不乏在美國社會表現卓越的科學家、企業家、醫師、教授等。

談到非洲裔,在美國社會約有三千九百五十萬人,他們的表現因人而異,有些躋身國會殿堂,有些倡議民權,為種族權益奔波,也有人則是甘願停留在社會下層,例如生活在洛杉磯南邊非洲裔社區的一群,或者是就近到長堤港區的碼頭出賣勞力、或是在街頭結眾吆喝、成為遊手好閒的一群。

在美國政府諸多社會救濟中的殘障給付,如背疼、行動遲緩、心臟功能不佳、精神問題等,每一項都可以讓這些不願自食其力的人符合「殘障條件」,從而獲得賴以維生的補助,遠離他們口裡所稱的「勞、苦、愁、煩」。

非洲裔的這種現象由於多屬個案,至於整體的美國勞動力仍是相當可觀的,尤其是美國社會並不鼓勵六十歲以上的勞工退出工作場所,相反的是由企業想盡辦法協助他們繼續貢獻具有豐富經驗的「優質」服務。

社會福利配套制度 鼓勵勞工儘量延退 以美國的「社會福利」配套制度為例,它鼓勵勞工儘量延退,譬如一名勞工五十五歲退休時,依照他過去納稅的紀錄,現在每月可以領取一千美元,但是如果他願意繼續工作到六十歲,則屆時每月可以領取一千三百美元,到了六十五歲更是提高到一千七百美元,接近七十大關就可以獲得更多。

總結來說,當美國目前尚未面臨「少子化」問題時,「頂客族」的影響有限,大批移民的全力以赴,尤其是拉丁裔的廉價勞力支出,來自亞洲社會的留學生、持有H1B簽證的高科技移民,前仆後繼的加入龐大生產力的行列,為這個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添加向前推動的燃料,再配合企業本身留住優質勞工的作法、聯邦政府鼓勵延退的福利措施,仔細觀察美國社會的現況與經濟的榮景,可以說都是其來有自,也是得天獨厚的,更是它始終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原因所在。

950812

Thursday, August 31, 2006

Google提供免費下載古典文學作品

2006-08-31 07:30/謝佐人

搜尋引擎Google計畫免費提供網友下載並列印古典文學作品。
Google之前就已經將許多全球知名、沒有版權爭議的文學作品貼上網,例如:但丁的神曲、伊索寓言,讓民眾免費在網上閱覽,現在更進一步,成立Google圖書搜尋網站books.google.com,讓民眾可以將作品下載、並列印出來,慢慢閱讀、細細品味。

Google已經和許多知名大學的圖書館合作,將眾多書籍作品貼上網,至於有版權的作品,Google僅列出內容大綱,並提供何處可以取得這本書的相關資訊。

讓新加坡政府頭痛的新加坡式英語

「讓新加坡政府頭痛的新加坡式英語」(葉柏毅報導)

新加坡教育部長「尚達曼」在今年六月的時候表示,新加坡正在考慮,要聘請更多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以提升新加坡的英語水準。許多人聽到這項宣示的時候,或許心中會納悶說,英語不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而且新加坡的學校,不是大部份都以英語授課嗎?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新加坡還要再強調英語的重要性呢?

其實,新加坡的英語可算是世界著名的,因為許多人開玩笑說,新加坡雖然以英語為母語,可是新加坡人講的英語,獨樹一格,被稱為「Singlish」,也就是「新加坡式英文」;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當兩個小朋友吵架時,其中一個人會說

"I don't friend you lah."

,意思是「我不要再和你做朋友了。」像這樣的英文,以英語為母語的「native speaker」,是不會這樣說的,但類似的用法,在新加坡卻是日常生活會話的一部份。

其實,和亞洲許多國家比起來,新加坡人說英語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特別是由於新加坡受過英國殖民統治,因此英語,特別是英式英語,被新加坡定為第一官方語言,有它的文化背景;然而,也正是由於新加坡獨特的文化背景,使得英語在融入新加坡社會時,出現了奇特的轉變;因為新加坡社會是一個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所組成的多元種族國家;許多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在講英語時,難免會以自己母語的用法或思考方式,摻入英語之中;再加上當初新加坡獨立時,政府強制要求獨尊英語,但其實專業英語師資不夠,訓練也不充份,在師資素質有待提升,與國民習慣以自己母語的用法與思考方式來講英語,這樣的雙重影響之下,才會有「新加坡式英語」這種特別

的英語產生。

所謂「Singlish」的特色,是大部份的字,重音多半擺錯音節,以及講話的時候,結尾一定會帶個音調上揚的「la」、「me」、「lo」或是「huh」等音;除此之外,最令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聽來感到頭痛的,是新加坡人自創的英語縮寫,以及摻入馬來語或是中文的文法,搞得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聽到新加坡式英文時,經常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而新加坡政府也感受到了發音或語法不正確的英文,其實並沒有給新加坡帶來具體競爭力,雖然新加坡人自己以為在講英文,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聽不懂時,溝通其實就出現了障礙;這在講究效率的新加坡,反而造成了許多時間與人力上的浪費;而新加坡的政治菁英,也早就體認到了新加坡式英語的害處,從而要求新加坡要痛定思痛,徹底改善英語教育;像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就曾經公開呼籲,新加坡如果想在國際間,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就必須廢除不倫不類的新加坡式英語,而學習標準英語。

不過,政治菁英的要求,卻受到來自社會的反制;許多已經習慣新加坡式英語的人,特別是習慣以新加坡式英語來創作的藝文界人士,認為新加坡式英語已經成為新加坡的特色,一般民眾用新加坡式英文溝通,反而備感親切;他們舉例說,如果用新加坡式英文說「I love you lah」,新加坡人會感到很親切,但如果用標準英語說「I love you」,反會會讓他們覺得怪怪的;剛吵架的小情侶要和解,如果說「I love you lo」,氣氛也會緩和許多,這些感覺,都是所謂的「標準英語」,帶不來的感覺。

然而,新加坡政府還是決定,從1999年開始,推動「說好英語運動」,要求大眾要能夠文法正確,發音標準的英語;不過新加坡政壇人士也不能否定,在新加坡,有時講講「新加坡式英語」,其實有助於拉近和民眾的距離;但是,如果新加坡人堅持講新加坡式英語,那麼出了新加坡,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溝通問題,例如曾經有一個嫁到新加坡的台灣媽媽,遇到新加坡親戚的小孩時,問他們要不要看電影「Mission Impossible」,講了半天,小朋友們卻聽不懂,後來才知道,要講「Mission Impo-z-bo」,小朋友才聽得懂,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到新加坡式英語所遇到的困境了;不過,新加坡民眾改變的意願,似乎仍然不高,因此,如何讓新加坡民眾能夠逐步改變說英語的習慣,恐怕會是新加坡政政府的另一個新挑戰。

Thursday, August 10, 2006

為數目找個名字

曹亮吉

問麻六甲 Sakai 族老人的年齡時,他會說:「我有三歲了!」要他數數目,1 就指著他自己,2 指著你,而 3 就是其他未知的,同時也代表多數。一民族最初發展數目的觀念時,都會用具體的事務來代替抽象的 1、2、3。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印歐語的 2 (duo) 和德語、英語的你 (du, thou),還有拉丁語的 3 (tres) 和超越 (trans),都應該是有關聯的。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人用「男人」、「女人」這兩個字眼表示 1 與 2,這也是以具體代替抽象的例子。

然而人類開始發展數目的概念是那麼久遠,語言又會隨時日而變化,所以通常要探討小數目的字源及其意義非常困難;我們只能談一些比較確定的看法。

5 通常和手或手指有關。埃及的 5 及手用的是同一個字;斯拉夫的 5 是 ptj,而拳頭是 psti;哥德語的 5 (fimf) 與手指 (figgrs) 應該是相關的。印歐語的 10 為 de-k,哥德語變為 taihun。語言學家猜測 de 是由 duo(2) 變來的,hur 與哥德語的 handus(手)相關,因此 10 的原意是雙手。

如果用十進位數數目,18 所代表的數目是再清楚不過的,但各民族表示 18 時的語意卻有很大的變化:

語言 「18」的說法 語意 算式
德 acht-zehn 8-10 8+10
法 dix-huit 10-8 10+8
古希臘 okto-kai-deka 8-及-10 8+10
拉丁 duo-de-viginti 2-從-20 20-2
不列顛 tri-ouch 3-6 3×6
威爾斯 deu-naw 2-9 2×9
墨西哥 caxtulli-om-ey 15-及-3 15+3
芬蘭 kah-deksan-toista 2-從-第二 2 × 10-2

我們說十八,十在前,八在後,用的是加法。若是八十,則八在前,十在後,用的是乘法。十、百、千……是十進位的位名,一、二、……九是十進位的個位數。位名與個位數合用,有一定的算法,知道它表示什麼樣的數目,這是有位名的十進位命數法。

德語的 zehn (10) 不是位名,只表示 10 這個特定的數目。因此 acht-zehn 雖然八在前十在後,用的卻是加法,而表 18。德語中要表示十這個位名的辦法是在字尾加上 zig,所以 80 是 achtzig。英語屬於德語系,用法類似,但變化更大:ten (10)、eighteen (18)、eighty (80)。

有位名十進位的命數法是經過長期發展才完備的。在還未徹底了解十進位的原理之前,各民族因環境想法各有不同,對較小數目有種種不同的計數法,因此反應在命數方面也就變化多端了。

從不列顛、威爾斯或墨西哥對 18 的說法,可見他們認為 6、9 或 15 是相當熟悉的數目,因此用來做為構成 18 的一部分。然而,10 到底是十進位的計數單位,因此通常用它和它的倍數做為命數的參考標架,譬如把 18 分解成 10 與 8 兩部分,或看成 20-2 就是。

11 的德語系字源 ain-lif(哥德語)就是 one-left,即數了 10 剩下 1 的意思;12 (twa-lif) 就是 10 餘 2。人類數到 10 算是一大階段,德語系的 11,12 還是以 10 為主,數起來不順暢。13 是 3 和 10(英語 thirteen,哥德語類似),不再是 10 餘 3,這才喘了一口氣,而能一路數下去。法語從 11 到 16 的說法是 1-10、2-10、……一直到 6-10,到了 17 以後,則倒過來數,成為 10-7、10-8、10-9。它的道理似乎也可以用上面的說法來解釋。

拉丁語的 19 (un-de-viginti)、18 (duo-de-viginti) 就是「20 差 1」、「20 差 2」的意思。這是倒數法──從較熟悉的數倒數回來,愛奴人甚至從 10 倒數到 6(=10-4)。西洋人把五點五十分說成六點差十分,也是這樣的用法。

芬蘭語表 18 時用到的「第二」,指的是第二個 10。從 1 到 10 是第一個 10,從 11 到 20 是第二個 10。所以 11 要說成 yksi-toista,也就是 1-第二。我們說從1901到2000年是二十世紀,也是同樣的用法。20、30、……、90 這些 10 的倍數是怎麼命名的?如果是純粹的十進位,則除了 20 可能另有特別的說法外,通常都是類似 2 x 10、3 x 10、……、9 x 10 或簡化了的說法。當然也不完全如此,譬如阿拉伯語把 3 (palapun)、……,如了表多數的字尾 a,就變成了 30 (palapuna)、……,而蘇丹的 20、30、……與2、3、……及 10 都沒有關係。

如果受了二十或六十進位的影響,那麼 10 的倍數的命數法就變得很複雜,譬如法語到 60 為止都是十進位,但 70 卻說成 60-10,80 說成 4-20,90 說成4-20-10,而 99 就說成了 9 及 4-20-10 (neuf et quatre-vingt-dix)。

大致說來,人類數到 100 以後,對進位的原理有了相當的了解,所以百位數以上的命數法變得很規矩;當然百位數以下,就如現代的法語那樣,因為受了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依然故我,改不過來的。

懂得進位的原理後,要把數目愈數愈大,需要既是為各個數階的位名來命名。「百」的語意是什麼呢?就中國語言而言,這也不過借「白」的發音而已;至於原來發的音代表什麼樣的意思就不清楚了。由於印歐語系經過長期而複雜的演變,我們地無法直接從英語的 hundred 看出它的語意。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印歐語的 10 原來是 dek,由於語音的演變,到了哥德語就變成了 taihun,而表示十十的百就用了 Taihunt-Taihun,再經漫長的演變,前者變成了德語的 zehn、英語的 ten,後者變成了德語的 hundert,英語的 hundred。其他的印歐語系語言的「百」字,也是這樣變來的。所以「百」在印歐語系是十十的意思。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德語系的千 (thousand) 應該是「大」百的意思──比百還大的計數單位,所以由十而百而千都離不開十進位的十。然而拉丁語的千 (mille) 則追不出原意。如果其意不是「大」百,那麼哥德語與拉丁語分家時,數數目還未數到一千呢!立陶宛的 tukstantis 及古斯拉夫的 tysesta 則是借自哥德語的 pusundi(千,後來演變成thousand),兩民族接觸時,借用對方的位名也是命數的一種方法。

有了千之後,西方又一大陣子沒出現更大的位名,要數更大的數目,則用十千、百千。馬可孛羅說,在中國看到 milli-one(=成千上萬,mile=千,One=很多)的人。直到十五世紀,milli-one 才演變成 million(e),而專指百萬這個數。類似這種「成千上萬」的命數法的例子還很多,譬如中國的萬,埃及的十萬都是 註1 。

到了千千才用新的位名 million(百萬),這樣省去中間的位名,使用起來很方便,因此位名千進位漸漸成為西方命數法的準則。現在在科學上,無論是 10 的正次方或負次方,通常的做法是每三階才給一位名。

在中國,正次方的位名採萬進位已經逐漸變成傳統 註2 。然則在 10 的負次方方面,因為傳統薄弱,除了分(10-1)、厘(10-2)、毫(10-3)外,次方稍大些,位名就分歧不定。其實大的負次方只在科學上使用,為求中西一致,可用位名千進位的命數法。譬如「微」已習慣表 10-6。我們可以把 10-4、10-5 說成百微、十微,而不另給位名。同樣的,只要 10-9 有位名(譬如塵),則如何稱呼 10-7、10-8,就不成問題 註3 。

Thursday, June 08, 2006

連續彎道:S-bend

S-bend
noun [C usually singular]
a bend in a road which is in the shape of the letter S.

頭文字D--髮夾彎: hairpin bend (UK)/ turn (US)

hairpin bend (US hairpin turn)
a bend in the road which curves so sharply that it almost turns back to go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uesday, June 06, 2006

an honest mistake--不小心的錯誤

An honest mistake means an innocent mistake which was made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procedures to prevent the making of such mistakes. It is a mistake that occurs despite reasonable care to prevent it. A mistak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negligence or inattention or indifference is not an honest mistake.

Tuesday, February 21, 2006

空腹學習 學習力和記憶力更好

【中廣新聞網 】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飢餓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學習力和記憶力。

過去有研究顯示,人在飢餓的時候,胃黏膜中會分泌一種激素,它可以刺激食慾,耶魯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這種激素對大腦中的學習細胞也有影響,動物實驗證明,它可以促進實驗老鼠的學習力和記憶力。

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去除部份老鼠體內和這些激素有關的基因,然後透過迷宮認路的實驗,比對有這種基因和沒有這種基因的兩組老鼠,學習能力的強弱,結果發現,體內無法分泌這種激素的老鼠,很明顯的比較笨。